如果家长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,家长与孩子之间这种斗争完全可以避免。例如,下面这个教育案例:
妈妈下班回家,看到新刷的白墙上被孩子涂得乱七八糟,她刚想对孩子发脾气,孩子却拉着她的手说:“妈妈,你看我画的小人像不像?”这位妈妈马上控制住了自己将要发作的脾气,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对孩子说:“墙壁不是画画的地方,纸才是用来画画的,给你两张纸。”
说完之后,妈妈开始清洗墙壁,看着妈妈很辛苦的样子,孩子感到很不好意思,他跑到妈妈的身旁,对妈妈说了一句:“妈妈,我爱你。”
孩子把墙壁涂得乱七八糟,遇到这种情况,很多家长都会教训孩子一番,例如“你看你干得好事,以后你再敢在墙上乱画,我就打你的手。”这种带有愤怒情绪的语言,很可能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语言,并且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感觉:我是一个没用的人。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失败的。
但上述例子中的妈妈,却很好地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分开了。面对脏乱的墙壁,她很愤怒,但却并没有把这种愤怒带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,她仅仅是告诉孩子,墙壁不是用来画的,就去清洗墙壁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并没有批评孩子,但孩子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并因为家长没有惩罚自己而对家长产生了感激之情。相信在这个时候,孩子一定会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:以后一定要听妈妈的话,不再给妈妈添麻烦。
当家长把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教育顺利地分开时,家长就能用理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而此刻也更能激发孩子的理智行为。在这种情况下,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。
三、不说“我跟你说过多少次”——尊重原则
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好行为,很多家长喜欢翻孩子的老底:
“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,要随手关灯,你没有一次能记住。”
“把电视的声音关小一点,你没有看到我在打电话吗?你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!”
“出门时记得带钥匙,你要我提醒你多少次!”
......
为了改正孩子的坏毛病,使他们养成好习惯,相信大多数家长每天都会这样跟孩子沟通,但这种沟通方式有用吗?有经验的家长肯定会给出坚定的答案:没用!
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“我跟你说过多少次”,这种沟通方式表明了家长的一种态度:这是在翻孩子的老底,强调孩子的错误行为,而且还隐含了一种“贬损”孩子的信息。这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,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。因此,不管家长说多少次,孩子的坏行为不但不会减少,为了表示对家长的反抗,孩子甚至会故意重复那些坏行为。
当孩子的行为令你不满意时,不要急于去指责、批评孩子,仅仅把你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:“你没有......我很难过,你没有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。”孩子在家长的话中听出了尊重和重视,从而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,进而主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。